黄健燕之屋二十年
恐惧感啊,就像剪头发的时候,你都会觉得师傅的剃刀会从脖子上,滋啦一声,割过去。 年3月3日,厦门带着花粉的阳光,温柔地铺在了黄健办公室“绚烂之极而归于平坦”的匾额上。吹面不寒杨柳风里,勾起他对恐惧感有这样生动记忆的事情,发生在年厦门闷热的8月。 那个月,媒体曝出市场上的燕窝产品中的血燕品类,亚硝酸盐含量平均达毫克/千克,已超过国家最高限量标准63倍之多。舆论哗然、燕窝行业震颤。而彼时,燕之屋已是全国连锁门店达多家,正谋划上市的行业巨头,自然首当其冲——连锁门店遭受强烈冲击,关、并、停到只剩家,资金链逼近生死线。黄健第一次体验到企业盛极而衰的恐惧感。 时间拾级而上。在如今的阿胶、人参、玛咖、燕窝等保健食品市场上,仍旧活跃着大量的有品类无品牌、有标价无标准的企业。尽管国内保健食品行业诞生了几大国有巨头,但在细分的领域里,用20年时间,从家庭作坊做到年销售10多亿元,进而触底反弹成为行业质量标准的制定者和标杆的企业,燕之屋是当之无愧的翘楚。 “血燕事件”就是一把割向燕之屋的剃刀,割掉了燕之屋经营了10多年的辉煌。却同时,隐忍、敏感、砥砺前行的黄健又用5年的标准化、时尚化、差异化、新零售,迎来了燕之屋的二次亮眼。 保持恐惧感是一种希望活着的力量,它是像黄健一样的闽商的集体智慧。作为中国样本式爱拼才会赢的“海洋商人”,他们内在的动力或许就像黄健一样,源于对福建柘荣县山村逼仄的恐惧——那里盛产古老的剪纸和太子参,5年前才送达了第一个快递包裹。 旧十年:品牌就是一种预见 聊起早年的职场经历,黄健讲到一个有趣细节。 当年抛弃公职,在韩资企业做质检员的时候,他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都会跟在韩国上司身后,拎包、工作,加班后一起喝酒舒压。第二天,领导休息,他一个人下厂工作。以至于一年时间不到,即使语言不通,“一个眼神,我就知道他想说什么。” 勤奋、用心、能吃苦,几乎是那一代白手起家的闽商们的共同特点,而黄健又多了一层“读心术”。 数学老师的人生重力 如果评价黄健不是个好老师,应该也不算过分。 在教高中数学的三年里,黄健与比他仅年轻3岁左右的学生们打成了一片。“大孩子带着小孩子”。带过一届毕业生后,黄健也因为自己“太年轻”,把自己从主科老师带成了副科老师。 黄健的心思从来没有在课堂上安分过,或许就像他喜欢《人类简史》《未来简史》等书籍一样,源于对未知的渴望。于是,在得知厦门有个韩资帐篷企业招聘员工时,他也填了一份简历。复试通知意外地到手,他立即办了停薪留职,辗转十几个小时由柘荣县坐大巴来到了厦门。 柘荣县地缘偏僻,甚至五年前才能送达快递。山区环境的逼仄,刺激这个青年开始了第一场冒险。 年,厦门大桥刚刚通车。中国第一座跨海大桥连通厦门本岛的富丽繁华,让20多年后的黄健仍然唏嘘不已——它就像是一座单向桥,让黄健再也没有想过孑孓而返。 从某种角度讲,外在视野的放大与内在改变的渴望,是所有创业者的“洪荒之力”。放在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这种滋长在几乎所有人心中的欲望,也成了推动中国现代商业文明进入快车道的第一座加油站。 顺利入职后,黄健被安排到了品质管理部,这成了左右他商业观的关键节点。 作为一家韩资对外出口企业,其对品控的要求,达到了严苛的地步。在流行涂改液修改报表错误的年代,若发现有更改痕迹,“比如说12写成13,把2改成3,他们就把整个(报表)撕掉。反正你就不能有一点点的差错。” 质量的吹毛求疵,是所有成功企业家的标配,这也成了黄健创办燕之屋后奉行的圭皋。以至于,多年之后,黄健把这种对质量的“偏执”要求,实践到了自己的工厂。 比如,年,他把燕窝加工厂做成透明工厂,从选材、用水、挑毛、炖煮各个环节,实行开放式管理与生产。现场更准备了放大镜等工具,接受全社会的品质检验。 如果说,从教育人到被教育的角色转换,是不安分的黄健,逃脱“人生重力”的一次关键跳跃;那么,顺着当年一波出国潮,击水千里远赴新加坡,成了这次跳跃的最终归宿。 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90年代的这股出国潮,让传统闽商小目标、小资本、小规模的“小经济”模式发生了质变。新一代闽商,如丁世忠、周少雄、许连捷,开始利用福建沿海地理条件、侨乡优势,把国外的先进技术与品牌意识引进到大陆,形成了影响中国经济的“晋江模式”。由此,诞生了安踏、七匹狼、恒安国际等全国知名的狼性闽商企业。 或许当时黄健并未意识到,自己跳到了左右中国商业史的关键节点上。 连锁是一场有预见的冒险 “亚洲四小龙”新加坡,成了黄健的另一个福地。 自年前的明朝,燕窝因“大养肺阴”,被东南亚及大陆达官贵人们熟知后,它便成了与人参并驾齐驱的“圣药”,在《红楼梦》等多个典籍中大为推崇。随着历史的迭代,东南亚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地区食之为盛。而新加坡“那里满街都是燕窝店”。 20多岁敏锐的黄健预感到,燕窝的独特营养价值和丰富的历史,在经济实力不断攀升的大陆将会有巨大的潜力市场,于是托朋友帮助,考察了马来西亚、印尼等燕窝生产地和渠道,果断回国创业。 那是年。燕窝在大陆仍旧是集中在同仁堂等药店的高端药材,市场化几乎为零,食用者甚少,更无品牌出现。黄健联合姐姐与妻子,成立“双丹马”燕窝品牌,开创了燕窝专营的先河。 开店资金有限,黄健只能在自家70多平方米屋子的底层,改造了一间加工房。把燕窝从东南亚采购进来后,他们做些简单包装,贴上“双丹马”的牌子,然后在厦门中山路的华联商厦,租了一个2米长的柜台,开始尝试将燕窝从药店剥离,进行市场化专营代销。 年,中国的商业时间,从代销走到了连锁经营的时代。由麦当劳、肯德基引领的特许加盟模式开始在大陆风靡。 黄健是偶然知道连锁这个新兴概念的。那天他在看《中国经营报》,上面一个小广告引起了他的注意:由国家商务部主办的第二届连锁经营大会,马上就要召开。那么燕窝是不是也可以做连锁加盟? 此前,黄健的燕窝代销生意已经做得风生水起,仅上海地区的代理商,一年便有多万元的营业额,而“双丹马”也已经升级改名为更有品牌感知度的“燕之屋”品牌。这时候选择改道走品牌特许加盟的路子,或多或少有些冒进与冒险。 冒险的方法论 首先是品牌知名度问题。“燕之屋”当时虽然在代理商处具有一定知名度,但从代理到加盟,需要从2B直面2C,品牌影响力有限。其次,市场接受度问题。当时虽然燕窝已经逐渐被高消费群体接受,但是做成加盟店后,面临店租、规范性等诸多问题。 变轨是最难的创新。员工,即使枕边人,也不太支持黄健的特许加盟想法。 而黄健再次凭借自己敏锐的商业触觉,“大逆不道”,“既然麦当劳可以,为什么燕之屋不可以?” 于是,黄健自费报名连锁经营大会后,拉着老婆和三位员工,五个人挤在一辆小轿车里,把巨大的KT板展架和几个临时做的礼品包装燕窝,从驾驶位一直硬塞抻到后备厢,满满当当地一路从厦门开往温州,再到上海。 相对于此前市面上丰富的冰糖燕窝,或者其他掺了木耳、银耳的罐头类产品,燕之屋一直秉承的全燕窝礼盒装产品,受到了广泛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wof.com/ywtz/7647.html
- 上一篇文章: ldquo燕之屋rdquo回应质
- 下一篇文章: 盯紧那群养生的年轻人,他们的焦虑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