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浙江日报」

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主战场在农业农村。俯瞰岱山,山海共生,绿蓝泼墨。山与海,赋予了岱山多姿多彩的自然图景,也绘就了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底色。

岱山,是热闹的。翻开岱山近年来的发展篇章,我们发现,一个又一个国家战略项目在这里落地开花,自贸试验区、绿色石化基地、黄泽山油品储运贸易基地、鼠浪湖矿石中转基地……时代赋予岱山新的使命,将这个曾经掩藏于茫茫海上的瑰丽小岛推向了更高的舞台,使之赢得世人瞩目。

与此同时,那山海相依独有的海岛乡韵,更是岱山踏海而来、努力助推乡村优势转化为共同富裕全局胜势的底气来源。随着“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岱山海岛乡村面貌从一处美向全域美、一时美向持久美、外在美向内在美、环境美向发展美转变,交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高分答卷,获评省美丽乡村示范县。

如今,她正加快打造“岛岛是花园、村村见美景”的海岛大花园,以跨越关口的魄力和全面发力的态势,为打造共富版图的“三农”风景增色添彩,让这幅“工笔画”越描越精细、越绘越精美。

全域美

串珠成链美如画

组团式共建动力足

沙洋村的风筝墙绘、涂口村的徐福文化、凉峙村的港湾沙滩、秀北村的白墙黑瓦……行走在岱山,一个个别具匠心又各具特色的村庄,让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而如今,岱山不仅做足点上精品村,更是明确提出按照“一带一主题”的要求,打破县、乡镇界限,将各具特色的乡镇、行政村、渔农业产业项目等乡村的精品串联,打造特色美丽乡村示范带,推动新时代美丽乡村“由点及面”迈入“全域化、集群化”发展新阶段。

“蓬莱乡韵”美丽乡村风景线,就是岱山今年申报创建的省共同富裕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带。据介绍,该示范带位于岱山县岱西镇和东沙镇范围内,自双合村起,经前岸村、摇星浦村、火箭村、海丰村、东沙社区、泥峙村,终点为燕窝山码头,涉及2个乡镇、7个行政村,其中双合村被评为省级特色精品村、省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3A级景区村庄;东沙社区被评为省级特色精品村、3A级景区村庄、省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示范村,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值得一提的是,该示范带西起舟岱大桥东至燕窝山码头,连接两大交通枢纽,便利的交通条件更加有利于加快岱山融入上海都市圈、长三角经济带,将有效带动沿线村庄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

岱山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蓬莱乡韵’美丽乡村风景线,是在现有美丽乡村建设基础之上的一次组团式共建。”

岱山以全域视角重新布局,有机串联起一个个美丽“明珠”,实现“点线面”的全面发力,打造出一条有特色、有产业、有风情的美丽乡村风景带,进而促进从精品村到风景带、美丽乡镇的规模化发展、更好地推进了乡村面貌从一处美、一片美走向全域美。

产业美

因地制宜强运营

美丽产业齐头并进

产业发展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造血”工程,岱山县积极鼓励和引导各个村落根据资源禀赋和地域特征,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生态旅游、乡村休闲旅游和农业传统体验旅游等特色产业,推动乡村产业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转型,以产业之美助力乡村之美,生动演绎“以更美促更富”的乡村振兴进行曲。

全玻璃幕墙内,绿树掩映,繁花似锦。这里是位于岱东镇上船跳徐福文化村的“繁花里”生态农庄,也是岱东人夏先生在老家投资的第一个项目。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一系列美丽蝶变在上船跳村悄然发生:窑洞酒吧、不老泉、方言墙、红藻湿地园、百亩花海等一批网红打卡地应运而生,胡同里民宿、海上花开民宿等一批项目相继落户,当地村集体经济收入随之大幅增长,村民尝到了美丽经济发展的甜头。

从输血式到自我造血式建设美丽乡村,关键在于激活多元主体参与意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小切口、大产业”,让美丽产业各美其美。

眼下,随着大桥时代的到来,双合村的开发也吸引了专业的人员、公司、团队来群策群力,更好地规划布景、业态植入,目前已经完成了可食地景、石头动物园等项目,引入养生馆、烧烤店、影楼、自助KTV等项目。来自上海的皮划艇俱乐部也慕名而来,第一期就投入运营水域约平方米,现有单人艇、双人艇舱位共75个,可以开展皮划艇和桨板的体验、提供公司团建及技能认证等。

“仅仅有美丽的风景还不足以转化成美丽经济,也因此,美丽乡村更需要‘建设与运营’并重,通过活跃的主体进行品牌化、平台化、市场化运营,让美丽生态有产业筋骨支撑,释放出内生的动力。”岱山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秉持着这样的发展思路,岱山县于今年举办“跟着节气游乡村”岱山(芒种)海岛业态投洽会,会上还重点推介了高亭镇农旅结合、衢山镇双龙湾景区、长涂镇未来乡村、秀山乡农旅结合等4个招商项目,开展了东沙古镇运营等8个乡村振兴项目的签约仪式,将岱山乡村产业需求跟外来资本、智力实现多渠道精准匹配,为乡村海岛寻求合适的投资机遇。

生活美

基层自治新生态

多方合力共商共建

美丽乡村“长治”才能“久美”。

漫步岱山,优美整洁的生活环境,热情淳朴的民风乡俗,和睦融洽的邻里关系……这里的乡村,不仅“颜值高”,而且“里子美”,处处洋溢着和谐的气氛,映衬出海岛幸福人家的美好图景。

一剂剂治村理事良方,规范有效;一例例富民强村实践,生动鲜活;一个个乡村善治有机体,和谐有序……正是因为岱山不断创新乡村治理模式,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才能夯实乡村振兴根基,不断吸引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向农村源源流动。

作为治理体系的“底盘”,群众自治是基础。在秀山乡,“民生小铺”活力迸发,将渔嫂、新居民、党员力量充分融入其中,逐渐构筑起村民自治主阵地。在“民生小铺”里,有一个以渔嫂名字命名的“荷芬工作室”,该工作室坚持“以心贴心,以外调外”的服务宗旨,协助开展网格走访、矛盾调解等村级事务,为岱山打造“矛盾无上交,信访无上跑,村事无干扰,发展无阻滞”的渔农村治理新格局贡献着“红色力量”。

无独有偶,岱西镇依托当地实际情况,在年推出“先锋公约”,设立团结和谐、村风文明、政策宣讲、新农村致富等十大“先锋岗”,一些老党员的基层治理作用日益凸显。截至目前,岱西镇余名渔农村党员已经全部签署了“先锋公约承诺书”,为推动当地的全面发展建设注入新的动能。

与此同时,在年7月,岱山还正式成立了“东海渔嫂”洁美员联盟、渔安员联盟、代办员联盟等“十大员”队伍,她们或开展码头沙滩等区域环境整治、劝导渔民群众开展海上垃圾分类,或参与辖区渔业安全防范、港口码头治安巡逻、劝导制止涉渔违法违规行为,或帮助小岛居民、困难群众、渔民船员开展代办服务,把服务触角进一步延伸,照顾到群众民生需求的方方面面。

在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的推动下,岱山各地以党建为统领,以党员为核心,构建出多样化、接地气、可持续的乡村治理模式,形成了诸如秀山“民生小铺”、岱西“先锋公约”、东沙“四治融合”等有效做法,走好“善治”之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wof.com/ywtz/10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