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痤疮北京医院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111/8580082.html

cswx

?诗歌?

读二哥《送”油窝窝”》随感

马德甫(山东)

之一战友分别相见欢,共忆往事情如山!金樽斟满“老西凤”,心潮滚滚热浪翻!表亲送来”油窝窝”,一片厚意沉甸甸。人生如梦亦如戏,此时此景似神仙!.5.23

之二战友久别今又逢,一片欢笑一片情,年少相伴钢枪亮,老来回首豪气凌!莫道名利双收少,华夏千古唱英雄。为人心系家国事,不愧炎黄子孙名!.5.23

附:

表妹送来“油窝窝”

文丨马德居

今天上午,我的老战友孔凡义、孔宪根、刘汉福、侯传印和丁垓中心学校校长孔凡台先生等一起来到了我的农家小院里。战友们相聚、朋友们相见,兄弟们相逢,自然心情愉快、喜上眉梢。大家围在院中的石桌旁,石桌座落在绿叶翠枝的枣树下,风雅别致,带有诗景。我摆好茶具,泡上香茗,阵阵茶香伴随着树上的鸟鸣以及人们的欢声笑语,使小院充满着生机。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正应了孔夫子的那句不朽名言,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时近中午,自然要留客人吃饭,酌酒谈天。预订的饭菜业已送进了餐厅、摆上了餐桌。我拿出来珍藏多年的“老西风”,让战友们品味品味在心中抹不去的西北风情。战友们看到“西风”酒,一个个眼睛瞪大,目不转睛的看个不停,脸面上露出欣喜,眼神里透着亮光。我知道战友们为什么对“老西风”情有独钟,这是因为“西风”酒承载着战友们对部队生活的爱,包涵着对西北大地的情。我们入伍到了大西北,每到节日,部队都是用“金徽酒”、“西风酒”表示庆贺!可以说,“西风酒”“金徽酒”已经在西北地区服役的老战士们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正在战友们进入餐厅,准备推杯换盏之际,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惊喜又降临在充满着热烈气氛的小院里。与我有亲戚关系的同村居民刘爱菊,笑嘻嘻的给我送来了十几个刚刚出锅、冒着热气、带有特殊饭香的“油窝窝”。按亲戚辈份论,我与刘爱菊是老表,她称呼我二哥。俗话说表亲表亲辈辈亲,打碎骨头连着筋。亲戚越走越近,你来我往,给生活增添了很多的情趣!在战友们齐聚我家准备就餐的关键时刻,表妹送来了“油窝窝”,馋的客人直咽口水。机警智慧的中心学校校长孔凡台先生连声称道,赞不绝口。客人们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手提袋里的“油窝窝”上,倒把我珍藏多年透着清香的“西风酒”冷落在了一旁!看到表妹送来的“油窝窝”,我和爱人曹爱珠既惊喜又感激。惊喜的是亲戚来往密无间,都把彼此掛心里。感激的是战友兄弟来相聚,表妹送馍添人气!特别是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看到亲戚专门送来的“油窝窝”,火热的激情与翻腾的思绪,鬼使神差般地飞回到那已经逝去的岁月里……鲁西南地方名吃“油窝窝”,距今己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这种窝窝的做法很有讲究,心灵手巧、富有联想的农妇们把用白面和成的面团碾压成的面饼,和黑红高粱面饼叠加在一起,两层饼的中间均匀的抹上油、盐、葱花等佐料,然后卷成卷,刀切成横截面形成了一个个一层白一层红的面卷,左手把面团托在手心,右手食指与中指插进面团转成窝窝头。红白相间,皮白内红,重重叠叠,白里透红,很有美感。上了蒸笼,蒸熟了,香气四溢,葱油弥漫,牵引味蕾,自然生津,口水内咽,食欲大增。文人雅士来了兴致,单赞这窝窝的好处。赞曰:“白皮红心一面团,娇娘倾心展裙衫。巧手翻转风云起,此食只能敬神仙”。还有那俏皮学士又赞云:“红白相间圆顶山,唯有巧妇手中拈。迎风闻香三五里,百味占魁一品鲜”。不知哪位研究饮食文化起源的史学高才竟然说首创这种美食的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之妻马皇后,大脚马氏为郭子兴养女,许配朱元璋为妻。婚后夫妻恩爱、情投意合、拥娇依臂、心有灵犀。一日,朱元璋不顺郭子兴心愿被关了禁闭。朱妻马氏搅尽脑汁为朱和尚发明了这种美食,以解夫君腹中之饥。在探视朱元璋时,为了掩人耳目,不被看守们发现,马氏将两个窝窝分别扣在自己的乳房上,髙高的乳房耸在前胸,穿上外裙,鬼才知道里面藏着两个可口的“油窝窝”!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初,三年之久的自然灾害给鲁西南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那时候我已经九岁了,哥哥带着我去大洼里采了一些草种子,回家后磨成粉蒸成糠秕团子充饥。有一天,骨瘦如柴的姥姥来到了我家里,还没有坐下,就忙不迭的解开了一个小包袱。我清楚地记得姥姥的包袱里包着两个硬梆梆的“油窝窝”,这两个“油窝窝”是我的舅舅从山东省莱芜铁矿赵庄工区带回来的。矿上分的“油窝窝”舅舅不舍得吃送给了我的姥姥,受尽苦难的姥姥又迈着小脚来到了我家,把这两个饱含深情的“油窝窝”送给我们,让我们兄弟三人分吃了!后来生活逐渐的好了,乡亲们仍然没有吃到那散发着葱香味的“油窝窝”。只是每到年节或者是家里来了亲戚客人,勤俭持家已成习惯了的乡亲们才舍得用仅有的一点白面,裹上黑红色的高粱面蒸上几个“油窝窝”,用以招待客人!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共和国的各个角落,地里的庄稼出奇的好!小麦连续丰收,从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吃了几千年糠菜粗粮的庄稼人都吃“一块面”了。几十年来,传统名吃“油窝窝”早已没有了踪影。今天,表妹送来了诱人的“油窝窝”,勾起了我的联想和流失的记忆。我看到我的好友孔凡台先生面对丰盛的菜品不为所动,伸手拿着一个“油窝窝”,他吃的是那样的深情,是那样的专注,是那样的香甜!我的眼睛情不自禁的从餐桌上移开,渐渐的瞟向那集聚着厚重文化传统、美丽历史传说并散发着奇香的“油窝窝”……一一马德居写于故乡农院.05.16.

作者简介

马德甫,笔名平之,山东省嘉祥县人,喜欢现代诗歌、曲艺作品。

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wof.com/ywxw/8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