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皮肤病好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d/210426/8890894.html

作为一个吃货,我其实最想写的是各种美食,本来想把这篇放第一部分,后来觉得那样太不矜持了,只好挨到写完景色后再写,心中那些文思泉涌的灵感快要按捺不住了。

每次有朋友问我家乡有什么好吃的,我有点答不上来,太多了,不知道从何说起,今天我就一口气写出来,以后再有人问,直接转发这篇给他看。先说菜系类的。宜昌地处四川盆地和荆州平原的交汇处,一方面,三峡工程建好之前,所有进川大船需要在宜昌停留换小船,这一过程中,就诞生了码头文化。从事搬运的码头工人,每天劳动量大,吃饭时间不固定,加之峡谷中湿气大,冬天格外阴冷。制作方便、随时可吃、滚烫香辣的火锅就这样诞生了。在重庆,也有类似的历史渊源,所以今天提起火锅,人们就联想到四川和重庆,全国连锁的火锅品牌店很多都是从巴蜀之地走出来的。宜昌可以说是重庆火锅的第二故乡,这里的火锅做法和口味都与重庆火锅并无二样。不过细说起来,在宜昌提起吃火锅,可能有另一种火锅的意思。前面说的重庆火锅是锅里放底料,又麻又烫,重油重辣,将菜品放入其中烫煮一会儿后捞起来吃。如果在宜昌有人告诉我今晚吃火锅,可能并不是吃重庆火锅,而是指一盆架在火上端上来的菜。这个菜可以是鸡肉、牛肉、排骨、腊肉、鱼……但无论主菜是什么,都必须有汤汁,吃的过程中,火一直舔着锅底,让菜品保持滚烫的状态,等到那些鸡牛排骨吃完,剩下的汤里又会倒进白菜、粉条、土豆……(反正你想加什么就加什么)煮熟吃。宜昌人有多爱吃火锅呢?你只要看下面这幅图就会明白。图中是两个镶嵌在餐桌上的小火炉,它是我在某个园区的食堂里拍摄的。食堂师傅大概是想告诉你们,反正每顿饭都要有火锅,炉子我也懒得搬来搬去了,直接嵌桌上好啦。另一方面,宜昌在行政划分上属于湖北省。这里的菜式又融汇了荆楚各地菜的特点。比如蒸菜,湖北蒸菜最有名的是沔阳三蒸。沔阳是仙桃市的古称,几乎处于湖北的最中心,占据着江汉平原优越地理位置。这里稻美鱼肥,物产丰富。于是沔阳蒸菜的特点之一便是粉蒸,粉是大米磨成的米粉。特点之二讲究“三蒸九扣”,蒸菜上桌前用一碗倒扣其上,待到端上桌,再掀开盖碗,瞬间,香气随着热气飘散出来,极诱惑人。宜昌的家常菜里,特别是待客的家宴上,更少不得这样的蒸菜,常见的有粉蒸排骨、粉蒸牛肉、粉蒸肉、珍珠圆子……米香菜糯,入口即化。如果你要问,有什么菜是宜昌特有的,那必是肥鱼了。肥鱼的学名叫长吻鮠,每年春天,它们从长江中下游洄游至宜昌南津关外,等到桃花春汛到来后,再上溯到长江三峡西陵峡内产卵。产卵前,体内脂肪含量达到最高点,个个都是膘肥体胖,故称为“肥鱼”。肥鱼最常见的做法是做汤,每当一锅肥鱼汤端上桌,众人的目光就被牢牢吸引了,只见汤汁白若琼浆,色如玉液,挑起鱼肉看去,鱼肥无刺,肉质细嫩清香,盛一碗品来,必会啧啧称赞,喝汤觉醇美,啖肉觉鲜嫩。苏东坡有诗赞肥鱼“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纯鲈”。年,“宜昌长江肥鱼”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和肥鱼一起成为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还有“秭归脐橙”。秭归县地处西陵峡两岸,亦是三峡大坝所在地,境内山地众多,溪河网布,雨水阳光、气候土壤都似乎是专为柑橘橙柚调配的,在沿江的山丘里,每个季节都有橙子出产。春有伦晚,夏有夏橙,秋有九月红,冬有纽荷尔,颇有点你方唱罢我登台的意味。切开橙子一看,色彩饱满得晃你的眼。从金黄到橙黄,从石榴红到琥珀色,鼓鼓囊囊的果肉饱含着橙的汁水,好像一戳就会迸出老远。入口时,香气先于味道让人兴奋,那种香气是我闻过的最纯正浓郁的橙的气息,它甘甜、清新又富含橙子独有的那股香气,即使闭着眼睛让我闻到,我都会毫不犹豫地辨识出来。秭归橙最令人称赞的是它饱满多汁,我也尝过很多其他地方的橙,有比它甜的,有比它籽少的,有比它皮薄的,但都没有它果肉嫩,果汁多。那一粒粒的果肉好似一层薄膜裹着一汪水,轻轻一碰,果汁就涌了出来,唇舌齿喉间瞬间被橙汁儿充满,而果肉似乎隐匿了,找不到了。写到这里,想起来,这些年我长居外省,每年都通过一个橙农买橙,当作慰籍我那思乡的胃。放个电话在此,若能助他再加几个订单,也算是我自己给家乡的一点小贡献。如果橙树林能作为一个景点的话,我觉得伦晚橙完全够格。因为它有着非常神奇的花果同树的现象。伦晚橙树每年4月开花,这批花儿结的果子得等到来年的四月份,而那时,下一批花儿又开了,于是花和果同时挂树,形成了花果同树的奇观。橙花洁白繁茂,果儿橙黄敦实,掩映在碧叶之间,在四月阳光的照射下闪着光。花香的浓郁与果香的清甜被春风夹带着吹在了峡谷里,能把人吹醉。顺便说一句,秭归是屈原的故乡。秭归县名来源《水经注》“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因名曰姊归”,后演变成秭归。同时,它还是昭君的故里,相传香溪上游宝坪村乃王昭君的出生地。最后,我一定要推荐宜昌的早餐和小吃。和武汉一样,宜昌人把吃早饭叫做“过早”,武汉的早餐以丰富多样闻名全国号称可以吃一个月不重样,在宜昌只会比它加倍,因为它不仅将武汉的早餐种类全部打包复制了,还吸纳了四川、重庆的早餐,也接纳了其他各地的美食,另外还少不了自己当地的小吃。比如在一个面馆里,你可以吃到武汉的热干面,四川的凉面,宜宾的燃面,还有重庆的小面,对了,红油小面和重庆小面还是两种面,襄阳牛肉面也得有,更少不了上过中央台纪录片的宜昌本地牛筋面。面馆里一般还可以吃到清汤馄饨和红油抄手,前者似乎是广东的口味,后者则是地地道道的重庆风味。在包子铺,你可以选择素馅的包子,也可以选择肉馅的包子,而肉馅的包子又分猪肉馅的和牛肉馅。一般而言,猪肉馅不放辣,牛肉馅又麻又辣,还有包不住的红油从面皮里渗出来,吃起来十分过瘾。武汉的过早品种之一的面窝,是用米浆浇在特制的模具上沉入油锅煎至金黄后脱模。在宜昌卖面窝的摊上,你还可以吃到红薯面窝和萝卜饺子。萝卜饺子是实打实的宜昌特色风味小吃。每到冬天,萝卜上市后,买来刨成丝,拌上佐料,用特质造型的器具,先铺一层米浆,再放萝卜丝,最后又用米浆包裹严实,放油锅里炸。等到出锅,沥干净油,用纸包着吃,它的形状像一只特大号的饺子。这东西讲究现做现吃,外面的米浆被煎得焦脆,一口咬下去,嘎吱嘎吱的,露出里面的萝卜丝,和着佐料的鲜香麻辣的口感,吃着热乎乎的劲儿,感觉很快乐。那种情形,在冬天的宜昌街头时常见到。我去外地后,再也没有见过它的身影,有时候走在异乡的街上,看到一个空落的街角,就联想到在家乡这里常常会有一个萝卜饺子摊,于是少不了思乡一阵子。除了过早吃的,还有许多小吃,篇幅有限,我就只细说一种。在我记忆的深处,我对一款叫“顶顶糕”的街边小食一直念念不忘。每次我遇到卖顶顶糕的小摊,总会买上一两个。做顶顶糕的老板,拿出一个特制的小木杯,依次把大米粉或糯米粉、红糖和桂花等原料,一层层地放到木杯里,并盖上盖子,放在高压锅的喷气孔上,蒸1到2分钟后,用木杵顶出糕块即成。因为最后一道工序是将蒸糕顶出来,于是取名“顶顶糕”。做好的顶顶糕,看起来像一白盏盛着深色的糖心。咬一口,香甜糯软,若是冬天,还冒着热气,可以暖到心里去。说起来,现在的吃食实在太多了,相较之下,这个顶顶糕做法简单,原料单一,实在让人很难成为它的粉丝,但宜昌街头时常还能看到摆卖顶顶糕的小摊,还能看到各个年龄的朋友为它驻足等待,我想,这便是当地特色小吃的意义吧:吃的不是味道,是情怀。写到这里,我已经写了三千字,可这个小城里的美食还有很多很多,怎么办?你们自己过来吃吧。end《蒙娜丽莎》画了12年,《平凡的世界》写了6年,《泰坦尼克号》拍了5年……经典的东西都是耗时的。所以,我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wof.com/ywtz/10352.html